岁的艺术字,岁的艺术字立体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岁的艺术字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岁的艺术字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原地区过寿的风俗?
为老人祝寿的习俗由来已久,根据老人年龄的不同,祝寿的名目也不同。
古时按甲子、乙丑、丙寅纪年,60年一个花甲,人活到60岁,称为花甲之年。河南人习惯把60岁作为正式祝寿的起点,民间有“不到花甲不庆寿”的说法,60岁之后的每五年称作“小寿”,每十年称为“大寿”。
祝寿多按虚岁提前一年,59岁做60大寿,69岁做70大寿。做过寿后,往后就不能间断,平常小庆,整十岁大庆。旧时风俗,有做99寿者,谓之“白”寿,意为百岁缺一。百岁老人往往不言百岁,而只言99岁,取“九十九,活不够”之意。
一般家庭在老人每年的生日都要庆寿,但规模比较小,一般是后辈们聚在一起,摆上酒席庆贺一下,出嫁的闺女购置寿糕、将馒头蒸成桃形的寿桃回来孝敬老人。如今,农村地区也接受了新兴的祝寿形式,给老人送生日蛋糕,但很多人避讳“吹灯拔蜡”这类不吉利的词,不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不过,给老人祝寿时,“长寿面”一直是不可缺少的食品,子女要把自己碗中的面条向老人碗中添一些,谓之“添寿”。
从老人60岁时开始,有些家庭会举办规模较大的庆贺活动,称为“大庆”。大庆时,有的儿女还请来专业剧团唱戏、演电影、请人说书助兴。
寿日这天,屋内张灯结彩,中间摆上方桌,桌上点燃两支红蜡烛,摆满寿果、寿酒、寿鱼等,墙上挂着寿星图、红色寿幛和上写着“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寿联。祝寿前要鸣放鞭炮,老人穿戴整齐,坐在上首。晚辈们均整其衣冠,依次给老人磕头,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老人则把这些食品分给众人同吃,参加寿宴时吃东西俗说是替老人“嚼灾”。然后人们祝酒、品菜,共享天伦之乐,欢声笑语溢满寿堂。
每一个地方都有每一个地方的风俗,但中国人过寿都有一个共同的风俗就是长寿面和寿桃。如果给长辈们过寿一定不能少了一碗长寿面,还要定做一份寿桃。寿桃是用面粉做成的桃子形状的馒头,寓意长寿。着是中国人传统过寿的方式,从古时候流传下来的风俗。
寿日这天,早饭要吃煮鸡蛋。鸡蛋煮熟,用凉水冰过,老人拿在手里,双手对揉。这种方法,俗称“轱轮运气”。据说吃了滚运气的鸡蛋,老人可以除百病,去晦气,交好运。有的地方早上要炕油馍,喝面疙瘩汤。吃油馍没有特殊的意义,只是显示寿日的主食与平时吃蒸馍有所不同罢了。
中午饭比较讲究,因亲朋好友,孙男嫡女要来团聚,所以美酒佳肴十分丰盛。主食以面条为主。临近中午时分,老人的闺女、媳妇们就忙活起来,为午饭准备足够的面条。寿面要和得又匀又筋(韧),面条须切得又细又长。面条煮熟后捞入碗内,浇上用青菜和猪肉煮成的臊子,此称“长寿面”。
寿日这天,亲戚和朋友也要送礼庆贺。所送之礼,多带“寿”字。如挂面为“寿面”、鸡蛋为“寿蛋”、红糖为“寿糖”。凡出嫁的姑娘要给父母准备寿糕。城镇居民多购置西式蛋糕,在农村,民间多是手工制作寿糕。有些面桃制作精巧,堪称面点艺术的精品。
寿日这天,儿孙们要将寿星的居室精心布置一番,堂屋张灯结彩,焕然一新。中间摆上架方桌,桌前挂红色围裙。桌上燃两支红蜡烛,点几炷香,寿果、寿酒、寿鱼等摆满了方桌。墙上挂寿星图、红色寿幛和寿联,上写“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等字样。这天早晨,老寿星穿戴整齐,手拄龙头拐杖,坐在堂屋上首。众儿女侄孙辈均整其衣冠,依次给老人磕头,共祝老人多福多寿。晚辈们恭敬地向老人献上寿果和寿蛋,老人又把这些食分给众人同吃,俗说这是给老人咬灾。这天的早餐,一定要吃鸡蛋。鸡蛋煮熟后,用凉水过,老人拿在手里,双手对揉。这种举动,称为“骨碌运气”,据说吃了滚运气的鸡蛋,人可除百病,去晦气,交好运。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岁的艺术字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岁的艺术字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t-art.com/post/252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