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艺术作品的异同,中西艺术作品的异同之处
大家好,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西艺术作品的异同的问题,于是小编就整理了3个相关介绍中西艺术作品的异同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中西美术差异?
中西方的传统绘画是世界的绘画艺术的两大体系,都属于具象绘画艺术。但西方注重的是写实,中方更多的是注重是写意。中西方绘画的本质差异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中国主张的写意画线条表现为方圆粗细、曲直动静,体现了线条自身的力度和美感。同时,中国画重写意、重意境,对线条的表现是感性的。在宣纸上,线条可抑扬顿挫,亦可轻慢缓急,仿佛能看到线条孕育的生命律动。
而西方绘画重写实,较形似,是客观的,具有较强的理性特征。早期西方绘画的线条主要是模仿自然,再现自然的写实方向发展。印象派之后,线条逐渐成为画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有力手段。抽象派的发展,将西方绘画中的线从传统线条表现中分离出来,更多地表现线条本身的节奏、律动。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有什么不同?
首先,对艺术的审美是由文化决定的。中国艺术含蓄、引而不发,给人想象空间。西方艺术相对于中国艺术更接近***裸的真实,但又不是完全的***裸。任何艺术都不可能以单一的形式表现出来。拿人穿衣来说吧,我们是露5分遮5分,西方可能就是露9分遮1分。
西方的艺术,一般讲究形似,取用近乎照像,手法工筆细致,如油画,炭画……这和他们的认识论有关,即单一直观的具像。
在东方我国古代哲学思想指导影响下,尤其受老庄思想影响,在创作心态十分注重,认识到艺术的东西,几乎近于道,是直观的美感远离功利,所以,在进入创作时,庄子告诉我们,必需专一致气,不该有庆、喜、荣、禄之心,才能随心所欲、挥洒自如的步入创作的最佳心境。同时在表现手法方面,取法于老子的知白守黑的思想,***用虚实、留白和飞白、跳脱等手法,其作品赋于体现神韵,在诗文则言止而意不尽,留人余想;在画则留白虚实,见其一鳞一爪则悟其全龙;音乐则曲罢而觉余音嘹绕尚飘空……
大概这就是中西方艺术,在表现和艺术体现不同之处。
不过不可否定在西方象毕加索与凡高的艺术,他们也讲究艺术的神似比形似更重要,而在我们古代的仕女图与梅兰竹菊以及花鸟等屏画,也是细致的工笔画,不全是写意。
中国艺术与西方艺术的不同之处,从绘画角度来说,中国传统绘画强调以形写“神”,讲究意境和神韵,天人合一。不管是空白的大量运用,还是虚实相应,都是为了“意”的传达;中国还是少有的几个将书法视为艺术的文明,既然画是为了传达“意”,“意”到了,画面上加字自然不会破坏“意”,题诗反而能增强“意”的表达;西方传统绘画一般来说更重“形”,天人二分,强调人对自然的驾驭,突出人本身,所以不管是对***的追求还是光线的运用,都是为了达到人存在的“真实感”;文字加于画面会破坏“形”和“真实感”,西画的文字和绘画是分开的。
究其原因,西方从古希腊的人本到旧约创世纪神以自我形象创造人再到新约耶稣为人受难,自始至终都在强调人本身,因为西方的文明总的来说是地中海海洋文明,人不强悍,必被自然所吞没,而中国漫长的小农封建,对土地的依恋,最终是对大自然的坚守,不是征服。
可以对比两幅中西艺术史上几乎都是最著名的雪景,同为16世纪的文征明的《关山积雪图》(1532)和 Peter Bruegel the Elder的《雪中猎人》The Hunters in the Snow (1565),来细品差异。
这是一个很宽泛的问题。艺术来源生活,历史轨迹又影响生活,所以说,中西方的历史发展会影响到中西艺术的形式与特点。艺术也是个宽泛的词,比如音乐,绘画,建筑等。总体来说,中国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所有艺术都围绕着王权的统治,受社会性质的影响。而西方的艺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社会性质的影响,但在西方历史上出现了许多思想启蒙运动,文艺复兴运动等,也给西方的艺术带来了众多的流派和风格。所以说,中西艺术的区别,要在具体的科目和相同的历史阶段去比较,才会更加有说服力。
中西方艺术史的区别?
对比中西方艺术的差异,其实追根溯源还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在艺术上会显示出不同。但如果一定要说出些具体差异,有以下几点:
一、中西方艺术史划分方式不同
中国艺术史几乎是以朝代为主要的方式,西方则是以世纪为划分方式。因为中国的每个朝代会有比较鲜明的特点,且大部分时间以“大一统”的一个国家身份出现。而西方因为王室家族的原因,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是复杂的,所以只能以世纪、年代的形式来对西方艺术史做出结论。比如: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艺术史 ,西方则是中世纪艺术史
到此,以上就是小编对于中西艺术作品的异同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西艺术作品的异同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免责声明]本文来源于网络,不代表本站立场,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邮箱:83115484@qq.com,我们会予以删除相关文章,保证您的权利。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ht-art.com/post/30925.html